CES 2024 红绿篇:高性能核显?你先别激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zen4 核显 CES 2024 红绿篇:高性能核显?你先别激动

CES 2024 红绿篇:高性能核显?你先别激动

2024-07-10 00: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CES2024于今日召开,PC硬件玩家比较关注的红蓝绿三大厂也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新品。本篇专栏则分析一下红绿厂,AMD和英伟达发布的新品。

先说说英伟达(因为东西比较少)。

本次英伟达在CES 2024上发布了三款新显卡,分别是4080Super、4070 Ti Super、4070 Super,规格参数如下图。

从图中能看出4070Super和4070Ti Super提升都比较大,4080Super则提升有限。4070Super实际表现会很接近4070Ti,而4070Ti Super提升了核心规格和显存位宽,显存容量也进一步提升到16GB,那么将会弥补原本4070Ti在4K分辨率下显存位宽小的劣势,从核心性能上讲更符合4K的定位。

关键在于售价,图中这三张卡对应人民币约为¥8099、¥6499、¥4899(均含税),如果最终发售时也是这个价格,那么相对于4080和4070Ti来说无疑性价比更高,背刺了一波4080和4070Ti的用户。

不过目前4070Ti低价也来到5000,对比4070Super首发价性价比还是4070Ti更高些。但4080和4070Ti也停产了,目前是清库存退市阶段,后续应该会被4080Super和4070Super取代。也别忘了4070首发4799然后当天破发4399,如果4070Super首发也破发,那性价比就可能是4070Super更高了。

8000G系列高性能APU发布!但性价比......

本次CES 2024上AMD发布了新8000G系列APU,广大PC玩家期待已久的780M核显终于上了桌面端。

本次8000G系列APU有4款新型号,其中8300G仅供OEM,而其和8500G的核显型号一致均为740M,8500G的740M的频率略高(见下图),两者都没有AI引擎单元。

8300G GPU8500G GPU

8700G和8600G均有AI引擎,前者核显为满配12CU的780M,后者为8CU的760M。

8700G GPU8600G GPU

另外不同的是,虽同是6核12线程,8500G其实是一种“大小核”架构,2个常规ZEN4核心+4个ZEN4C核心,ZEN4C核心先前应用于服务器级产品。

8500G CPU

而8300G也是“大小核”,1个常规ZEN4核心+4个ZEN4C核心。

8300G CPU

8700G和8600G则是均为常规ZEN4核心。

8700G CPU8600G CPU

很多玩家期待780M核显能上桌面端就是因为其性能在移动端上的表现已接近1650水准,可在1080P中低画质流畅运行许多3A大作。但移动端上供电和散热条件有限,内存性能羸弱,780M的性能可能难以发挥出来,上了桌面端,这些问题基本就能解决。而在散热良好的桌面端,不仅CPU可以超频,核显和内存也可以超频,这可以继续提高核显性能,这样一来780M没准能超过1650甚至接近1060的水准,那就真的可以用核显在1080P下中低画质玩很多游戏,不需要独立显卡了。

而在PCDIY玩家中,也有小部分群体是钟爱ITX主机的,如果780M的性能能达到上面的预期,那8700G会受很多ITX玩家的青睐,很多人也会因此更新自己的小钢炮配置。也有些群体他们并不是ITX玩家,只是想装一台机办公和轻度娱乐用,之前的5600G其实很不错,但有些人看上了780M更强的性能以及ZEN4更高的能耗比。

但这允许我泼一下冷水,得算一算账。

8700G虽好,但它不见得会有性价比。

1.三缓减半,游戏性能受影响较大

首先是三缓砍半的问题,APU受限于核心面积,为了大规模的核显,要舍弃掉一半的三级缓存,这对锐龙来说影响是很大的,了解过R5 5500和5600的小伙伴都知道,只要不是显卡瓶颈严重的情况下,5500的游戏性能完全无法追上5600,即便是5500把内存超到4000和5600用3600的内存比。

在移动端上,即使是功耗散热受限的情况下,7840H/7940H对比7745HX/7945HX依然会体现出明显的CPU差距,那么在桌面端,散热、功耗以及内存都能放开的情况下,我想由于三缓带来的CPU差距会被放大,实际表现会不如自家的R5 7500F/7600。

2.780M的瓶颈不在于内存频率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参考UP“金猪升级包”的视频。

也就是说,即便APU的内存更能超,在台式机上可以达到更高的频率,但对于780M的提升也很有限了,打算用台式机上更高的内存频率来大幅提升核显性能的想法可能行不通了。

3.价格、需求、定位问题

这就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了,不过先要排除ITX玩家或某些特定群体,这类玩家他们其实并不在乎性价比,单纯出于喜好就可以决定购买。

首先,选择8000G APU的,大多数是冲着满配12CU的780M去的,那这个型号仅有8700G,虽然现在还没发售,但从5700G和5700X的价格对比及变化来看,8700G必然不会比7700/7700X便宜。桌面端780M的性能姑且先认为是1650的性能,用这个性能级玩游戏的玩家,绝大多数其实都不需要8核,6核就足够胜任,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想要780M,他还得为8核心额外付费。如果真的是一部分想装这么一台核显机来办公、轻度娱乐、低画质游玩3A游戏的群体,那这个价格其实是很贵了。如果退而求其次选8600G,那核显的性能又不是那么强悍了,意义就不大了。

再来算笔账。

R7 7700散片目前大概是1500块钱,7700X可能由于退市市面上基本缺货,参考价格1700左右,8700G即使首发期后降价稳定,也不大可能比7700便宜,姑且就先定个1700。而目前R5 7500F散片的价格在1000左右,900多的价格也常有,RX 6400低价也就是700左右,那么一个8700G的钱刚好能买7500F+6400。

那RX 6400是什么规格呢?基本就是780M搭GDDR6的配置,其性能水平高于1650弱于1060 3G,可参考下面这个视频。且6400也不需要外接供电,插PCIE就能用,也有用于小机箱的半高尺寸。

AMD那边宣传的8700G的性能又是多少?

对比13400F+1650看着提升也挺多的,最高有31%,但这里面的变数除了1650和780M外,还有13400F和8700G,CPU的差距没准更大。以GTA5来说,这个游戏里13400F必然不会造成CPU瓶颈,那么这个差距主要就是来自1650和780M。

也就是说想尽办法提升780M的性能,最终上限就是6400,而DDR5目前的带宽来说应该还是远不如GDDR6的,所以这个上限并不可及。

也就是一个8700G的钱其实能买7500F+6400,而7500F的三缓是没砍半的,这样一来游戏性能反而是后者会更强,虽然少了两个核,但在这个显卡性能区间8核则几乎用不到,浪费了,不如多的16M三级缓存更重要。8700G为了核显性能更强,高频DDR5内存虽然提升不大但也基本是要的,7500F则只需要6000C30的内存就不会拖后腿了。超频上,780M能超,6400也一样能超。

再者,真不在乎性能的也可以去买7840H的迷你主机,基本3000以内都能搞定,日常办公轻度娱乐1080P低画质3A绝对没问题,而自己装一台8700G,3000绝对下不来。

综上,除去少部分爱好者,大部分群体如果想装一台8700G,我的建议是真不如考虑一下7500F+6400的组合。

当然具体的还是得等开售后有人实际上手了才清楚。

AM4新U!但跟多数人好像也没啥关系

本次CES 2024上AMD还发布了几个AM4平台的处理器。

其中5700X3D就是5800X3D的降频版。

5700与5700X不同,是5700G阉割核显的产物,也就是三缓砍半的。

5500GT和5600GT则是5600G的核显提频版,性能级别5600GT>5500GT>5600G(怪)。

关于这4个处理器倒是没啥好说的,首先5700X3D的看法和5800X3D一致,适合已有AM4平台升级CPU考虑,全新装只要不是预算比较低,都是更推荐AM5平台。

5700则是没什么意义,现阶段5700X在新装机中的出现频率也低了,它的任务也圆满完成了,现在又出个三缓砍半的5700,那不如考虑一下5600。

两个GT型号也没什么意义,当初5600G矿潮买的人多,现在矿潮结束了,迷你主机也兴起了,5600G新装的人也不多了,更不用说这两个新型号。

RX 7600XT 16G!但原地踏步......

去年AMD官方就已发公告称所有7000系显卡型号已发布完毕,意味着之后不再有新的7000系新型号,但早前又传出AMD会在CES 2024上发布7600XT,那说明AMD食言了吗?

好像没有,看看规格对比就知道了。

7600XT和7600在核心规格上是一样的,7600XT提升了一点频率,显存位宽不变,容量提升到16G。

原本想过,按照A卡目前的布局,7600的性能已经接近6700,再往上,那只有6750XT/6750GRE 12G这一档,也刚好对位隔壁4060Ti 16G,顺便接替6750GRE 12G位置也不错。

这下AMD确实可以说没出新卡。

目前7600的性价比略低于6650XT,7600XT的定位也是面向AI和专业应用,定价2300左右,所以游戏玩家考虑6750GRE 12G还是更有性价比,生产力玩家......用A卡的多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